微商网报告:
一场疫情持续三年! 后疫情时代,特别是2020年至2021年,可以说是跨境电商行业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年。
创纪录的物流成本、不断上升的广告成本、消费者对品牌的期望不断上升等行业现实,让卖家在布局自有品牌“网络帝国”时更加谨慎。 同时,他们也更加关心行业未来的走向。 不确定点。
如何成为春江水暖鸭子的先知鸭子,提前规划成为全球卖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近日,雨果跨境联合发布了《2022年电商行业趋势报告》。 通过对全球企业和消费者的专题调查,得出了电子商务行业、未来零售和航运物流三大板块的相关趋势。 预测。
仔细阅读后,发现里面有一些感悟,整理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电商趋势 1. 获客成本上升将迫使品牌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
技术进步降低了行业参与门槛,疫情影响加速线下卖家数字化,品牌竞争加剧,广告成本大幅增加。
同时,各种隐私法的出台限制了一线营销人员的广告投放方式,消费者更倾向于屏蔽广告干扰。
同行竞争带来的成本上升以及有效广告覆盖范围的缩小,让品牌更难从广告支出中获得可观的回报。
Ben创始人兼CEO Privy也表示,一些品牌需要花费比以前高出五倍的广告费用才能获得与以前相同的流量。
或许有人会认为,在不提升广告效率的情况下增加广告投入,纯粹是花钱太多的傻事,但精细化运营、数字化投放真的有效吗? 恐怕我还需要打个问号。
报告显示,缩小广告范围、细分广告受众可能并不像业界普遍认为的那么可靠。
对所谓数据经纪人出售的数字文件的准确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远低于预期。 从年龄组来看,准确率只有23%,性别识别的准确率连50%都不到。
恐怕这就是网上流传了几十年的那个笑话。 你无法分辨电话那头是人还是狗。
或许你也可以减少品牌预算,投入效果广告。 反正没有效果,钱就不会花。 至少可以节省预算。
但这可能是最愚蠢的事情。 做过广告的人都知道,最悲哀的就是不花钱。
从调查结果来看,70%的受访营销人员表示在2022年削减营销预算时会牺牲品牌建设的投入,只有13%的受访营销人员表示会选择减少效果营销的支出。
这表明大多数营销人员低估了品牌建设的价值,并忽视了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投资的概念。
虽然广告转化率非常重要,但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前实际上已经在心里有了自己喜欢的品牌。
谷歌提供的数据显示,超过80%的消费者选择在做出购买决定之前在网上进行相应的“研究”。
消费者购买实际上是品牌资产的汇总。 卖家需要进行长期、定期的投资,才能在关键时刻能够撤回资金。
问题是,获客成本飙升。 品牌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通过品牌客户研究、品牌网站监测+社交分析等方法,建立品牌力评估框架,包括但不限于品牌认知度、分享率、品牌市场占有率等与品牌形象相符的绩效指标。品牌的最终目标。
有了目标,才能知道差距,有了框架,才知道如何分析差距的原因、品牌活动的效果,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回顾来完成品牌的推进。
其次,短期效果营销与长期品牌建设相结合,打造忠诚的顾客和品牌的传播者。 具体如何平衡短期效果营销和长期品牌建设,有几个因素可以参考:
品牌所属行业的平均水平; 两家领先公司之间的分配比例; 品牌所处的阶段,是冲刺还是稳健发展,目前的资源能够支撑品牌到什么程度。
此外,通过建立或联合品牌社区等低成本但参与度较高的长尾渠道、邮件营销等方式丰富广告渠道和销售渠道,降低获客成本。
报告还提到了电商平台销售和营销的双重属性。 对于国外的DTC品牌来说,这可能还需要额外提醒,但对于习惯了国内电商征战的从业者来说,这就是举个例子,你恳切地劝告大家,“不要只把淘宝当成一个卖产品的商店”。上架了,记得经营好自己的店铺,因为上面有很多精准的用户。”
这是由于国内外电子商务环境发展水平不同所体现出来的差异。
国外虽然有亚马逊、eBay等综合性电商平台,但缺乏淘宝、京东近乎垄断的电商体系。 欧美新兴品牌大多选择通过社交媒体和自有网上商店直接与消费者互动。 完全依靠自有渠道打造品牌、获取新客户。
最后,努力在社会各个层面凸显品牌差异化和品牌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52% 的受访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与其价值观相同的品牌的产品。
如果一个品牌或与该品牌相关的个人在社会或环境问题上采取道德立场,请务必将这些立场和价值观嵌入到整个品牌中。
尤其是在公司的基层,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公司员工(包括零售团队和客服团队)是消费者了解品牌的关键接触点。
当然,必须记住您想要提供的价值,以使其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永远记住: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有。
2、第三方的消亡倒逼品牌重构个性化营销方案
近年来,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网络隐私。 2021年11月,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正式施行。
同年,巴西已经出现了惩罚违反《通用数据保护法》(数据法)者的案例。
甚至在疫情发生之前,加州的消费者隐私法案(Act)就已将数据透明度纳入州法律。
此外,自2018年欧盟颁布《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以来,一些企业因违反红线而被罚款。
相关隐私法规陆续出台,行业也逐渐取消对第三方的支持,使得品牌难以追踪广告效果和消费者偏好。
然而,消费者对个性化体验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面对合规带来的成本,品牌该如何制定个性化营销方案? 消费者愿意与他们信任的品牌分享个人信息。
因此,如果品牌想要获取客户数据,需要建立在双方之间的信任的基础上,比如客户对如何使用其信息的知情和同意,这意味着企业从收集到存储再到存储都需要更加透明。使用。 。
此外,品牌还必须增强收集第一方数据的能力,而不是总是依赖第三方。 例如,建立和运营品牌社区。
3、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催生新商机,品牌拥抱社交电商
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社交媒体渠道的销售额将增加近两倍。
美国30%的在线用户习惯直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购物。 中国是社交媒体电商发展大国。 近一半消费者选择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购物,销售额是美国的10倍以上。
在东南亚,社交媒体已成为消费者理想的产品发现渠道,约20%的订单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支付的。
社交媒体电子商务为品牌通过客户体验和客户关系重生提供了一座桥梁。 它还为企业重新获得数字渠道的品牌控制权创造了机会。
对于亚马逊这样的电商平台来说,世界以标准产品为主,价格至上。
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品牌,需要更多的共性和人性共鸣。
是的,品牌也需要展现人性,学会社交。
否则,社交媒体平台就会失去社交属性的意义。
报告指出,品牌可以通过实时聊天和视频将“社交性”融入社交媒体电商,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个性化客户服务体验。
43% 的受访消费者表示,他们可能在 2022 年使用实时聊天功能。
同时,消费者也希望通过社交应用与品牌互动,拉近与品牌的距离。
视频是互联网的“通用语言”。 从在线搜索到直播,视频格式正在成为下一代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46%的受访消费者希望在购买前观看产品视频。
您究竟如何拥抱社交媒体? 您可以阅读报告全文,其中列出了非常详细的品牌行动指南。
2. 零售趋势 1. 数字原生品牌推动零售竞争升级
一方面,消费者对线下购物体验越来越感兴趣,渴望回归实体店。
消费者对实体店的需求不断上升服装电商类目排行,推动了数字原生品牌拓展线下门店的进程。
另一方面,零售店铺的空置率创历史新高,目前处于“租户市场”,这为品牌商和出租商协商商业租赁条款提供了有利机会。
品牌所有者甚至可以获得租赁期限较短的商店,因此试错成本较低。
当然,最重要的是实体店既可以增加客流量,又可以降低获客成本。
前提是经营得当,通过实体店为消费者创造独特的体验,这样品牌才能脱颖而出。
47%的消费者表示,品牌在当地开设实体店对他们过去一年的购物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
49%的北美消费者认为实体店对购物选择有重大影响; 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为 50%,亚太地区为 42%。
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超过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表示社区意识是参观当地商店的主要原因。
在美国,81%的Z世代消费者更喜欢在实体店购物。
这些无疑将吸引众多数字原生品牌利用实体零售为消费者提供全渠道的购物体验,加剧行业整体竞争。
品牌如何为消费者打造体验式购物? 报告提出了三项极具实用性的建议:
利用线上数据进行用户画像、针对性选址、选品、择时,利用快闪店测试消费者对实体零售店的需求; 创建一个以社区为中心的空间,提供商店活动、研讨会和品牌推广 合作或支持慈善机构创造独特的店内体验,以建立品牌亲和力并给予消费者更大的归属感; 整合线上线下消费历史,充分培训实体店员工,使员工能够以更专业的方式服务消费者。 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推荐或个性化的产品测试体验,为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创造价值感,从而增加客户订单和重复购买。 2、后疫情时代,品牌全渠道营销成为必然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和在实体店消费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
调查数据显示,54%的消费者表示,2022年,他们可能会去实体店购买已经在网上促销的产品。
53%的消费者表示,如果在实体店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产品,他们会选择在网上购买。 消费品和零售公司的实体零售额和电子商务网站销售额也几乎持平。
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导致数字原生品牌和实体零售商都必须面对通过所有渠道吸引新客户并留住他们的挑战。
消费者想要的不仅仅是多一个难以选择的渠道,而是一种跨渠道的无缝购物体验,比如“线上消费、线下退货”、“线下选品、线上消费”等。
那么,品牌如何应对全渠道营销的新挑战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以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为中心,梳理消费者产生欲望、接触品牌、产品体验、下单、支付的整个流程。 每个节点需要什么样的经验? 线上和线下哪个渠道可以更有效?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匹配资源。
这里关键是不要把渠道整合当成加法,不要当成0.5+0.5的整合,因为多渠道运作往往是乘法法则,也许就是0.5*0.5,消费者对品牌的整体印象就会降低。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各个渠道的优势,不仅要有单打独斗的能力,还要取长补短。
比如线上有数字化的优势,线下有沉浸式体验的优势。 线上数据必须赋能线下体验设计,线下体验也必须给线上带来变革。
3. 重塑零售员工的角色
对企业满意的员工才能带来更多对品牌满意的消费者,因为员工是每天与消费者接触的一线人员。
不要将员工视为只向客户推销产品的工具。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再打印两本产品手册呢?
目前零售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留住员工。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了多起员工罢工和辞职的事件。 在美国,职位空缺率创历史新高,而英国雇主则面临严重的就业短缺。
放眼全国,情况并不乐观。 零售行业一线员工的流动率远高于市场水平。
主要原因是他们钱少了,事情多了(受疫情影响,他们的工作还增加了日常清洁消毒、处理虚拟销售、实时回复消息、协调路边取货订单),不深受尊重。
如果公司想留住摇钱树员工,就必须解决根本原因,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金钱和尊重。
前者是合理的薪酬和晋升制度,后者则需要一种能让人工作、健康成长的氛围。
三、航运物流趋势 1、供应链中断后遗症多,消费者对物流的需求不降反升。
疫情影响、政治不稳定、自然灾害频发、监管政策变化等全球性危机使得全球物流网络日益脆弱,供应链中断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
根据该公司委托的一项研究,各大品牌在2022年将面临的供应链问题包括生产延误、运输成本激增和运输延误。
麦肯锡报告称,目前制造业生产的重大中断平均每 3.7 年就会发生一次。 专家预测,供应链至少需要2023年才能恢复正常。
然而,消费者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速度,又要求质量。
数据显示,全球60%的消费者希望产品能够在当天、次日或两天内送达。 同时,他们也需要低碳、可持续的产品。
卖家要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重组供应链,优化从产品生产、仓储到运输的全链条。
一些卖家还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商合作来升级供应链策略。
据统计服装电商类目排行,全球有37%的卖家计划在2022年使用或更换现有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
2.“物流”的下一个时代是可持续物流
消费者认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品牌就是好品牌。
过去六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在线搜索量增长高达71%。
尤其是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高收入国家,增长速度更加惊人。
过去一年,全球约44%的消费者表示,他们会在购物前明确品牌属性,只会购买承诺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品牌的产品。
对此,大多数品牌都选择与时俱进,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作为2022年的首要任务之一。
例如,瑞典童装品牌O Pyret鼓励消费者退回不再想穿的衣服以换取产品优惠券。 运动服饰品牌和贝蒂也有类似的活动。
除了以旧换新之外,减少分销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使用可回收或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包装也是实现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最重要的是建立实现可持续目标的框架,从流程和制度角度确保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3、要留住消费者的心,物流不能马虎。
没有免费送货,交货时间不确定,交货延迟,或者包裹根本就消失了……只要您经历过以上的一项或多项,您就会明白标题的含义。
同时,你必须相信世界各地的人们对物流的态度惊人地一致。 快速、免费、准时的送货服务是网友心中的白月光。
这份报告揭示了交货时间和成本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60%的消费者认为快速的配送服务影响最终的购买决定,其中27%的人认为这个因素非常重要。
研究数据显示,对于全球75%的消费者来说,品牌(或卖家)是否免运费将在最终消费中发挥关键作用。 58%的受访者表示希望产品能够免运费和次日达。 服务。
在网上下订单之前对消费者的优先事项进行研究。
74% 的受访者将邮寄费用列为首要问题。 简直就是“东西可能要30块钱,但是如果你要8块钱的邮费,那就要杀了我了”的数字表达。
这个时候,算账就完全没用了。 关键是不包邮的态度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这背后是物品与物流分开支付所带来的二次损失,激发了人类厌恶损失的本能。
所以,品牌在处理物流的时候,也要像处理失恋时一样处理。 必须主动承担责任,有真诚良好的态度,这样关系才能长久。
谈恋爱,讲道理,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也是如此。
有时候,问题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谁是更弱势的一方,更难以承受关系的破裂。 弱势一方必须付出更多才能维持关系。
显然,市场上的爱马仕总是少数,而且还有很多知名度不高、没有议价能力的品牌。
后者能做的就是通过免费送货、主动告知实时物流进度等方式降低消费者的损失厌恶感,让消费者感受到他们的诚意,换取品牌的好感和忠诚度。
我一开始提到这份报告又名《2022跨境电商行业趋势》,是因为我确实觉得这个趋势对于国内电商从业者来说有点“过时”。
报告中提到的很多技术对于很多国产品牌来说可能都是基础技术。
但想想中国市场的发展不平衡,比如一二线市场和小镇市场的差异,成熟品牌和新兴品牌的差异。
对于前者来说,是基本功,而对于后者来说,则可能是冲破重围的杀招。
因此,我选择研究这份报告,总结其精华。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