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网消息:
记者| 张千男
编辑| 翟瑞敏
1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规划》(简称《规划》)。 健身吧。
国家统计局2021年9月发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和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我国特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7 武汉、西安、杭州、沉阳、长沙等 14 个特大城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镇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镇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特大城市面临着中心地价上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了解决“大城市病”,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选择控制常住人口、疏解部分功能设施,以缓解城市人地矛盾。
作为全国第一个缩减发展的特大城市,北京在2015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并明确北京2300万人口是“天花板”。 2018年7月31日,北京印发《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行动计划》,将推动减排放在首位。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党代会报告中表示,五年来,北京严格落实“双控”和“两线三区”要求,实现了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减少15%。城乡建设用地减少110平方公里。
此前,2016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以内,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人口结构优化。 2015年以来,上海经过两轮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2018-2020年),累计完成削减低效建设用地73.8平方公里。
除北京、上海外,减肥健身也成为许多其他大城市的努力方向。 2021年11月,四川省政府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完善成都中心城区功能,推动中心城区减肥健身。 今年3月,湖南省政府印发的《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提出,在长沙市中心城区推广减肥健身。 4月,陕西省印发的《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指出,要推进西安中心城市瘦身健身,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扩张转变。改进。
推动特大城市减肥健身,首先要“瘦下来”。 《规划》提出,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强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 有序释放中心城区通用制造业、区域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设施以及医疗、高等教育等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 此前,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公室主任周浩曾介绍,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重从2015年的59.3%下降到2020年的50.2% 。
但有观点认为,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是由于大量人口向郊区迁移,增加了拥堵和通勤时间。 对此,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所执行院长胡晓武告诉界面新闻,中心城区人口的疏散和减少,只要与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同步疏散结合起来即可。就业转移,不会简单地“赶走人口”。 到郊区。 反之,如果中心城区人口向外围迁移,但就业仍留在中心城区,确实会出现新增通勤人口、交通拥堵等问题。 因此,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减少必须促进产业转移和就业,这是一种良性的有机减少发展和有效缓解。
胡晓武表示,市中心综合服务设施和高度集中的医疗、教育设施的疏散搬迁,有利于实现产业和人口的双重疏散和搬迁。 不过,这种缓解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长期居住在中心医院的医生、大学教师等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已经形成了生活圈子和习惯。 随工作单位搬家会比较困难。 但如果你不动,你就只能面临更长的通勤时间。
对此,《方案》提出,依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大城市和一类大城市,以促进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镇)发展为引领,以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培育发展都市圈。 提高都市区交通的连通性和便捷性,推动城内与城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有序推进城际道路客运和公共交通运营。
都市圈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都市区可以增加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在社会经济发展层面形成协同效应。 因此,当各省调整大规模城市建设规划时,都市区的发展成为主要目标。
特大城市的“瘦身”,意味着郊区新城要承接已经缓解的产业和人口,并引入公共服务资源来满足相应的需求。 《方案》还明确,完善郊区新城功能,引进优质资源,促进产城融合,加强与中心城市快速交通联系,实现集团化发展。
胡晓武指出,完善郊区新城功能,主要是形成新型产城融合、职业居住融合,同时具有高标准的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产城人融合。需要引入各种资源来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这也需要更加详细的城市规划,包括产业、教育、医疗、商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完善,建设进度同步推进,以帮助实现更高效率、更便捷的人口转移新城建设。
为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方案》提出,鼓励都市圈社会保障和落户点互认,统筹布局新型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共享教育和医疗资源。 胡晓武表示,郊区优质资源的引入还需要对就业人口购房有更加友好的支持政策,包括贷款、首付比例等相关支持。 总之,郊区新城如果能够实现产业、就业、人口、生活、生态的有机重组,才能真正实现释放中心城市功能的目标。
胡晓武表示,总体而言,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分散后,留下来的将以科技创新、研发、金融、金融等为代表的以高质量就业为主导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先进制造。 ,这种高端产业和高端就业人口本身符合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规律,是中心城区级差地租决定的市场化资源配置行为。
这种功能上的差异是否会导致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资源分配不均? 胡晓武告诉界面新闻,“中心城区发展高端产业形态是中外城市的典型模式,但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本身面积就很大,与郊区相比,这种不平衡的格局是客观的、必然的,城市从来就不是平衡的,中心、副中心、郊区、外圈的发展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圈层式、梯度化的发展格局,这是可以理解的”。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