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企业发展痛点,以需求为导向赋能企业实现精细化运营,中洪熙控股在个性化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尽责调查、资产投资、服务支撑、精细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洪熙控股在帮助存量资产实现价值增量的过程中,多元驱动核心优质资产精益运营,并实现了集团业务规模化增量。稳步增强集团资产并购及运营的业务板块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市场活力,中洪熙控股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市场经济平稳运行。
近日,多家银行将信用卡容差服务限额提升至100元。近期,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纷纷对外官宣优化信用卡容差服务,信用卡容差额调整至100元。银行为何要将信用卡容差提升至100元?随着信用卡授信额度提升,大部分银行将容差适时提升至100元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更多关注存量贷款的持续效用,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指出“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引起市场关注。
广发证券刘郁团队测算的数据显示,银行理财存量11月份首周增加1619亿元至27.44万亿元,第二周仍保持千亿元级规模增幅,环比增长1227亿元至27.56万亿元,两周合计增2846亿元。截至11月10日,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整体“破净率”已经降至3.9%。
此外,北京银行在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中提到,“顺利完成存量首套房贷客户利率批量调整工作”。随着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多家银行人士表示提前还款情况有所减少。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对提前还款情况有抵补作用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净息差产生一定影响。
存量房贷利率“二套转首套”10月25日开启批量调整,利率调整当日起按新的利率水平执行,此前利息均按原合同利率水平计算。浙江一位房产中介对记者说,其有不少客户在邮储银行申请存量房贷利率“二套转首套”调整成功,房贷利率从5.35%降到了4.3%。
自9月25日该政策正式实施以来,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调整已开展近一个月。另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10月20日RMBS条件早偿率指数为0.1341,较8月31日的0.1483点有所下降,表明居民提前还贷行为有所回落。
9月25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通知,各家商业银行今起开始下调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对符合条件的首套存量房客户,不需要申请,银行集中统一调整,新的利率当天生效。为方便客户、简化办理流程,多家银行日前已上线“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服务。多位邮储银行的房贷用户反应,邮储银行系统崩了无法查询。至于为什么本次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后,加点数一样但房贷利率却不一样的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各家银行已纷纷发布关于调降存量房贷利率政策。上海有用户房贷利率可调将至LPR不加点”王先生称,首套房房贷利率调整政策落地后,如果按政策他们的房贷利率最低可以调成4.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调整政策推出后,根据济南地区当前最新住房贷款套数认定政策,孙女士目前可以按照首套房贷最低限利率给予下调,利率调整后可降至LPR-0.
基金公司增设C类份额热度不减。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对大多数投资者仍具有吸引力,基金公司为他们的产品增设C类份额,长期看能够逐步提升基金规模。从结果来看,业绩表现突出的基金通过增设C类份额,基金规模在短期内往往能得到快速提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为满足渠道需求,为有市场号召力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存量产品增设C类份额,随着产品后续业绩爆发,C类份额有利于带动产品规模攀升。
嘉实京东仓储REIT的推出为资本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板,也对民营企业参与REITs试点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未来,嘉实基金也将不断提升专业能力适应REITs的发展,持续关注民营企业项目,推动民企REITs发展,为民营企业战略转型、高质量发展赋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扎实的助力。
距离公募基金费率机制改革开启已满一个月。同日,证监会也表示,将全面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稳步降低行业综合费率水平。在首批19家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实施降费后,多家基金公司的降费行动渐次落地,宣布调低旗下部分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及托管费率。同时,记者从业内了解到,此次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相关文件涉及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推出更多浮动费率创新产品试点等内容。
多家基金公司均表示,降费改革的推行,有利于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此次费率改革,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将统一降至不超过1.从金融普惠的角度出发,此次降费改革举措对投资者来说是一大利好,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降低投资成本。以基金公司为例,费率改革会促使基金公司思考如何创造良好的中长期回报,更好提升投资者体验,以及在现有的产品条线和经营策略上作出改进。
而消费金融作为零售业务增利创收的重要引擎,正面临经济复苏节奏的不确定性、监管环境的趋严、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等多重挑战。因此,如何驱动消费金融的未来增长并制胜存量经营时代,已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未来,消费金融仍能持续为金融机构‘焕活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