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网消息:
今年以来,增发基金经理公告的频率一直处于“速度与激情”模式。 截至11月7日,年内至少发布了290份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多于去年同期。 尤其是11月份,几乎每天都会发布相关公告,有投资者直接表示,“增发基金管理人公告已进入‘每日更新模式’”。
受访机构认为,随着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不断扩大,基金行业正在积极探索“双管一”、“多管一”的基金管理人管理模式。 该模式对基金产品的发行和运营产生风险分散、专业互补、决策能力提升、人才梯队建设等一系列积极影响。 但也存在职责不清或影响产品性能等隐忧。
今年招聘公告较多
“双经理一”或“多经理一”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同一产品。 这种模式在公募基金行业已经很常见,但关于增聘基金经理的密集公告却很少见。
今年以来,关于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频频传出,进入11月份,相关公告更加密集。
例如,11月7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聘请周毅担任中银中短期债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变更后,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为王艳、朱水梅、周易。 11月6日,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聘任侯惠娣担任东吴货币市场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接替原基金经理王明新。 变更后,侯惠迪将与邵迪共同管理该基金。
为什么今年有这么多关于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 华北某大型公募基金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当前市场整体赚钱效果不佳,基金公司正在尝试通过共管模式提升产品业绩。 与此同时,近年来核心人才的流失也促使基金公司迫切扩大人才储备。
“基金管理规模的变化是今年频繁公布增发基金管理人的主要原因。” 北京某中小公募内部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基金管理人可能难以独立承担全部研究和管理职责,因此需要增设基金管理人。被雇佣来分散工作压力。
记者进一步梳理290多家增发基金管理人公告发现,“双管一”或“多管一”模式多集中在债券型基金。
谈及原因,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包括利率环境的变化。债券价格与利率呈反比关系,因此波动性较大”。债券市场的规模可能会增加。基金公司增聘基金经理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利率变化带来的挑战。”
前述基金经理分析称,债券基金的投资品种非常多样,涉及信用债、利率债、可转债等细分资产。 如果是二级债基基金,还涉及股票等,所以对基金管理人的要求更加严格。 高,采用共同管理模式或者想通过差异化分工,在不同管理者擅长的细分领域寻求超额收益。
优势与忧虑并存
随着我国公募基金管理日益成熟,多元化基金管理人的组合或将成为趋势。
据东方财富统计,截至11月7日,市场上由两名及以上基金管理人共同管理的基金超过2800只,约占市场资金总量的25.41%。
上海某大型公募基金相关人士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管一”或“多管一”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基金产品管理的精细度。 首先,目前市场上可投资标的股票超过5000只,单个基金经理很难覆盖。 “多管一管”、“双管一”模式可以覆盖更多的投研标的; 其次,在“双管一管”方面,一般来说,两个基金管理人通常都有各自擅长的投资领域和风格,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除了分散风险、加强决策之外,前述基金管理人认为,采用“双管一”或“多管一”模式,是基于基金公司对团队和人才培养、培养等方面的考虑。新人通过“以老带新”的模式,实现从研究岗位到投资岗位的转变; 一些基金公司还采取团队联合管理或分仓管理的形式,为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管理人“减负”。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双管一管”、“多管一管”模式理论上可以帮助优化操作复杂的基金,例如多资产类型和多投资策略。 产品管理。
尽管“双管一”或“多管一”模式对基金产品的发行和运营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但不少受访机构也坦言,这种模式仍存在职责不清、职责不同等弊端。概念。 它们会互相制约,拖累整体表现。
与以往的业绩数据相比,共同基金的表现并不突出。 数据显示,上述由两名及以上基金管理人共同管理的2800只基金中,今年以来净值正增长的基金比例为51.16%。
上述内部人士认为,“不同的基金管理人对市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可能导致决策上的分歧,影响基金运作的效率和效果; 如果基金管理人的投资风格差异较大,可能会导致基金的投资策略不一致,影响基金的整体业绩; 而且责任归属也不清楚。”
另一位公募基金从业者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部分产品原基金经理有离职意向,需要提前聘请额外基金经理或在人员更换前进行交接过渡。”
对于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一款产品的情况,部分投资者并未“埋单”,并在社交平台留言称“这可能是基金公司的营销手段”。
事实上,无论哪种管理模式,让业绩自己说话,才是基金经理能给“基本面投资者”最好的反馈。
迟云飞认为,“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不仅要提高产品业绩,管理时也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投资者保持有效沟通。 另外,我们必须拥有高度辨识度的投资风格和稳定的业绩,才能帮助投资者实现长期的风险回报目标。”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